人民日报:陕煤集团关停煤矿、安置职工、谋求转型

人民日报:2016年5月13日第2版(要闻


陕煤集团关停煤矿、安置职工、谋求转型

不等不靠寻转机(聚焦供给侧改革)

本报记者 张丹华

    编者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坚定不移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于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五大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每项任务都很吃重,各项任务之间有关联互补作用,都要统筹兼顾,动态优化,积极推进。本栏目从今天起将围绕五大任务,聚焦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和落实情况。

    蔡玉华拿出一张照片,是他和昔日的几位工友在矿井口的合影。这是去年923号拍的,是我们煤矿的最后一个下井日。当时,身边的老人已经泣不成声,我脑子里也反复问自己,这个井我不会再下了吗?

      今年50岁的蔡玉华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铜川矿业公司王石凹矿区的二代矿工。17岁下井,慢慢成长为矿机电区的工程技术骨干,随着矿井的关闭,他和许多工友一样,面临着分流和再就业。

      3—5年内将去产能约3000万吨

      当前煤炭行业面临产能严重过剩、价格大幅下跌等问题,处于历史上少有的困难时期。

      陕煤在这一次经济结构转型中的优势就是不等不靠,出击早。陕煤集团企业管理部经理杜平说,“2013年,集团公司就提出对老矿区成本高、品质低、没有竞争优势的矿井实施产能退出的设想,并逐个进行调查摸底,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轻重缓急,形成了煤炭板块淘汰落后产能规划和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

      201410月开始,陕煤将煤质差、地质灾害严重、亏损大的8处矿井进行停产关闭,缓建4个煤矿项目。今年计划再关闭已停产的5对矿井、启动5对矿井关闭退出。通过关闭和缓建煤矿,将在3—5年内去产能约3000万吨。

      王石凹煤矿1957年开工建设,是国家一五时期的重点项目。但由于煤质差、成本高,它成了第一批关闭的8处矿井之一。王石凹煤矿矿长解耀明说:像王石凹这样的老矿,采煤巷道长,工人下一次井,达到作业点需要四五十分钟。这次关闭了矿井,以后再启动是不可能了,因为重新开矿的成本太高。

      王石凹煤矿矿井口,昔日熙熙攘攘换班接班的充电房空无一人。运送工人的升降梯因为长久未用,已经锈迹斑斑。

      淘汰落后产能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政策机遇,一方面是关停没有竞争优势的旧煤矿;另一方面还要以退为进,优化投资结构,把有限的资金、人力等资源投入到前景好、效益高、有比较优势的项目上去,弥补陕煤当前煤炭产业发展动能不足的短板,使优质煤炭占陕煤总产能的90%,也为落后产能退出人员安置开辟新空间。杜平说。

      走出煤矿二次创业,增收增效开辟新路径

      煤矿企业从业人员多、历史包袱重,陕煤关停矿井后需要安置分流职工4.6万人。

      矿井关了以后,我一直在想两个问题:明天的早饭在哪里?矿井在,我们是矿工,没矿了,我们是什么?蔡玉华说。

    每一项改革举措的出台,破除职工的思想障碍是关键所在。

      去产能会使暂时失去岗位的富余人员产生担忧、恐惧和抵触,为了保障矿工的合法权益,维护矿区稳定,陕煤集团与职代会审议,出台了《关于建立富余人员分流安置长效机制的意见》,成立了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协调中心,为待岗职工代扣代缴社保费用,并按照规定标准发放生活费。

    富余人员分流安置渠道包括特殊工种退休、病退、退职、离岗退养(内退)、内部待岗、转岗分流、自谋职业等。

      转岗分流是集团富余职工安置工作的重点,转岗的方向大致有两个,一个是在集团内部安置,另外一种是向集团外企业、省外企业寻求新岗位。杜平说。

      徐家沟煤矿也是陕煤集团第一批关闭的8个矿井之一。

      20141126日早晨7点多,矿工滕建德和其他33名工友告别送行的家属、领导、工友,前往位于陕北的陕西延长石油矿业公司魏墙煤矿,成为徐家沟对外发展的先遣军。

      对于突然的变化,大家不是不理解集团壮士断腕、痛下决心的改革举措,只是没想到改革的步伐来得这么快。滕建德说,在经历了纠结和煎熬之后,我们终于战胜了自己迈出了第一步。

      一年多过去了,回头观望,正是因为提前谋划、主动变革,陕煤才能在这次行业转型中取得相对主动权。我们外出创业,既为企业减轻了安置压力,又为企业的创业发展、增收增效开辟了新路径。滕建德说,至今徐家沟矿已经先后有8批、15个工种的267名职工,通过劳务输出和承包工程,在魏墙开辟了第二战场。

      虽然集团、煤矿在积极为每位职工寻求新的再就业岗位,但是大龄职工、女职工、病残职工仍是转岗分流的难点。徐家沟的李林、王中全就是有代表性的两位。他们一位50岁,一位52岁,家里有两个孩子,妻子没有工作。

      按照集团的规定,距离退休年龄5年及以内的职工可以办理内退,退养期间收入是省里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加本人工龄津贴。这些钱扣除三险一金之后,拿到手的不足千元。上有老、下有小,这些收入难以支撑一家的开销但是如果走出去再就业,他们因年龄大、学历低,很难找到合适机会。

      在王石凹矿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不只是4050人员,像我们这样的老煤矿,有很多尘肺病、伤残职工,这部分人再到别的煤矿揽活是很困难的。希望能针对这批特殊人群制定更人性化的安置措施。解耀明说。

    盘活存量资源,挖掘文化和旅游资源谋转型

      今年67岁的张康武是蔡玉华当年初下井时的带队师傅,退休已经10多年了。工程下马了,年轻人都出去了,很多楼都空了。我最担心的是我们这些留下的老人怎么办?明天的王石凹会不会变成今天的李家塔?张康武说。

      老人口中的李家塔煤矿离王石凹不远,20年前申请了政策破产,现在整个社区由一家实业公司在管理,虽然环境很干净,但是没有了人气,显得荒凉。

      在王石凹煤矿,离退休人员有近4000人,占了职工人数的一半。徐家沟煤矿有职工5000多人,离退休人员3500多人。他们的子女很多也在矿上工作。

      都说我们是僵尸企业,但井关了,矿不能关,还要红红火火,有生气。这是徐家沟煤矿矿长李福锦的目标。

      集团老企业较多,存量资源体量大、配置效率低。为此,我们制订方案,成立盘活存量资产领导小组,盘活闲置土地、办公场所、棚改房、物资,最大程度发挥资源效益。杜平说。

      盘活国有资产方面,王石凹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优势。这个矿是苏联援建的重点工程,是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矿井。

      这个煤矿有当时亚洲最长的单边拐角楼,总共有900多米长。煤矿的选煤楼是西北现存的唯一一座苏联援建选煤楼……”矿区的讲解员为参观者一一讲解独具特色的矿区八景。

      矿区停产以后,原本黑乎乎的选煤楼被粉刷成了海蓝色,从远处看,就像一座城堡。

      这是一片保留最完整的苏式煤炭工业建筑群。铜川矿业公司党委书记郭宝辉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国家也经历过这样的产业转型。德国鲁尔工业区由盛转衰,但德国人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将大片的产业基地保存了下来。经过近20年改造,那些地方已经脱胎换骨,面貌焕然一新,成了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王石凹也有这样的资源优势。

      目前,王石凹煤矿也在积极申报工业遗址公园项目。解耀明说:如果能够建成,煤矿将成功转型,同时病人、老人、女职工的安置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对这个项目很看好,目前来洽谈的企业不少,如何建立合作机制是我们讨论的关键。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解耀明有了新的体会:以前,我们是单一的煤矿,两眼一抹黑只知道产煤。现在谋求转型,挖煤的技术用不上了。国家的安置资金,配合上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所的政策和技术指导,将会发挥更大的效用。


304永利国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张江高科秋月路26号1号楼 2006-2022

南京视讯科技 | 凝胶过滤介质 | 汽车救援 |